合肥戏剧影视表演艺考培训:提升镜头表现力的实用技巧
合肥学戏剧影视表演艺考的同学都知道,镜头前能自然出彩比什么都重要——很多人练了半天,一上镜要么僵得像木偶,要么眼神飘得没处放,说到底就是没摸透“镜头感”的门道。我带过不少艺考学生,总结下来,要想上镜不“翻车”,得慢慢磨这几个本事:
先说镜头感最基础的——得“找得到镜头”。别笑,好多人练的时候光顾着演,摄像师稍微挪一下机器,他眼神还盯着原来的位置,结果拍出来要么半边脸要么眼神“散”了。我之前有个学生,一开始总找不准镜头方向,我就让她每天对着手机前置摄像头练自我介绍,刻意提醒自己“看镜头左上角那粒小灰尘”(其实就是找个固定点),练了俩礼拜,再拍的时候眼神终于能“定”在镜头上了。
再就是克服“镜头恐惧”——这事儿我太有共鸣了,我当年第一次对着摄像机,腿抖得连台词都忘。解决办法就俩字:“堆量”。没事就让朋友拿手机拍你,拍自我介绍、拍小品片段,甚至拍你吃零食聊天——拍多了就会发现,镜头也就是个“会记录的眼睛”,你越在意它越僵,反而放松下来,它能抓着你的灵气。我有个学生一开始拍的时候总攥着衣角,后来我让她拍的时候手里拿个玩偶,慢慢就不紧张了,到最后不用玩偶也能自然说话。
还有啊,别光练“假演”,得真刀真枪跟摄影师合作拍点东西。比如拍个1分钟的独白,拍的时候让摄影师告诉你“刚才你转身的时候,镜头没跟上,下次慢半拍”,或者“你笑的时候别仰头,镜头里会显得脸大”——这些细节只有拍过才知道,比对着镜子练管用一百倍。
再说表演技巧,语音、形体、表情这三样得“同步练”。语音不是光练普通话标准,得“会变”——比如演温柔的角色,语速慢半拍,语调像浸了温水;演急脾气的,咬字要脆,但别劈着嗓子喊。我之前有个学生普通话挺标准,但演老太太的时候还是学生腔,后来我让她每天早上去公园听阿姨们聊天,学她们“说话带点尾音”“停顿的时候摸一下手腕”,慢慢就有那味儿了。
形体更要“活”,别站得像军姿似的——要“挺”但不“僵”,比如站的时候膝盖微微弯一点,重心放在前脚掌,这样镜头里看你的身子是“有呼吸感”的。动作也别太刻意,比如要指桌子,就像平时在家里指桌子那样,慢一点但要自然,不然镜头里会显得“假大空”。我有个学生总喜欢比“兰花指”,后来我让她练瑜伽,增强身体协调性,慢慢动作就变舒展了。
表情这块,最忌“挤眉弄眼”——比如哭戏,不是非要掉眼泪,而是“眼里有光”。我带过一个学生,演《骆驼祥子》里的虎妞,一开始总挤着眼眶装哭,后来我让她回忆“小时候被妈妈骂的委屈”,她演的时候没哭,但眼神里全是不服和委屈,导演说“这才是虎妞——她不会轻易掉眼泪,但委屈都憋在眼睛里”。还有眼神,一定要“跟镜头对话”,别盯着镜头死看,要像跟对面的人说话那样,有“交流感”。
情感表达是最“诛心”的——演角色不是“装”,是“活成他”。我之前演《雷雨》里的四凤,光看剧本觉得她是个可怜姑娘,但真正代入的时候,我想起我奶奶当年在工厂打工的样子,她跟我说过“穷人家的孩子连哭都得憋着”,那股子委屈又不敢声张的劲儿,一下就找到了。后来拍的时候,我没刻意挤眼泪,就盯着周萍的手,声音抖着说“我不敢”,导演说“这才对,四凤不是会嚎的人”。
还有啊,情感要“真”——别为了“演得像”而去“挤情绪”。比如演“开心”,不是非要笑到露八颗牙,而是“眼睛弯起来”“说话的时候手不自觉晃一下”;演“生气”,不是非要摔东西,而是“攥紧拳头”“声音压低半度”。我有个学生演“被朋友背叛”的戏,一开始总摔杯子,后来我让他试着“盯着朋友的眼睛,慢慢后退一步”,结果拍出来比摔杯子还让人难受——因为“失望”是藏在细节里的。
跟场景“贴”在一起也很重要。拍之前一定要先踩点!比如拍校园戏,场地是个老教室,光线从窗户进来正好打在第三排桌子上,我就会提前琢磨:等下演的时候,我可以坐在第三排,手摸着桌角,阳光照在脸上的时候眯一下眼睛——这样跟环境贴得紧,拍出来就像你本来就属于那个教室,不是“闯进去”的。
还有要“跟场景互动”——别站在那儿光演,要碰一碰道具、坐一坐椅子。比如演“回家”的戏,你可以放下书包,摸一下沙发上的靠垫(就像你平时回家那样),或者拿起桌上的水杯抿一口——这些小动作会让观众觉得“你真的住在这儿”,代入感一下就上来了。我有个学生演“留守儿童等妈妈”的戏,一开始站在门口喊“妈妈”,后来我让她蹲在门槛上,手里攥着妈妈之前给她买的铅笔,结果拍出来特别催泪——因为“细节”比“喊”更打动人。
别光盯着课本里的小品,偶尔试试即兴表演——比如让朋友随便说个场景,“你刚丢了钱包,在地铁口找保洁阿姨问”,没剧本没准备,逼着自己用最本能的反应演,这样创造力才会出来。我去年带的学生里,有个男生就是靠即兴表演拿了省艺考的小名次,评委说他“反应快,不套路”——因为即兴的时候,你没法“装”,只能用最真实的反应,而这正是镜头最爱的。
还有啊,要多关注行业里的新东西——比如去看小剧场话剧,或者看一些年轻导演的短片,学学他们“用肢体代替台词”“用沉默表达情绪”的技巧。我有个学生特别喜欢看默剧,后来演“失恋”的戏,她没说话,就坐在台阶上,慢慢把手里的奶茶放下,手指绞着衣角——这样的表演比“哭着说我难受”更有力量。
最后一定要“会复盘”。每次拍完赶紧看录像——别嫌自己丑,你得盯着细节:比如刚才演哭戏的时候,是不是眉头皱得太狠?说话的时候是不是肩膀一直缩着?我有个学生总说自己“演得没问题”,结果看录像发现,他每次说“我恨你”的时候,手都在不自觉摸耳朵,显得特别没底气,后来刻意改了这个小动作,拍出来就有力多了。
还有啊,别光自己看,要找老师或者同行帮你评——比如让导演告诉你“刚才你转身的时候,情绪断了”,或者让同学说“你笑的时候有点假,像在装”。我当年学表演的时候,每天都让同学拍我,然后帮我找问题,慢慢就知道“哪些动作是多余的”“哪些表情是真的”。
其实说了这么多,最重要的是得有个“能落地”的地方练——合肥的同学可以看看安徽演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,毕竟是安徽演艺集团旗下的国企机构,背后有省话剧院、安徽乐团这些老院团撑着,老师都是真刀真枪演过戏的。比如教表导演的彭诺老师,是安徽乐团的小提琴手,对节奏和情绪的把控特别准;杨晶晶老师上课特会调动气氛,再害羞的学生都能被她逗得开口演;宗妍老师是国家三级演员,带过好几年艺考,最会帮学生抠细节——比如你眼神飘,她会拿根笔指着镜头说“就看这笔尖”;你动作僵,她会拉着你跳五分钟即兴舞蹈,让身子先“活”起来。
他们是小班教学,最多10个人,老师能盯着每个人的问题。比如有个学员文化课不错,但形象偏硬汉,老师就建议他往“军旅题材”方向靠,帮他选了《士兵突击》里的许三多片段,还联系了省话剧院的演员跟他对戏——后来这孩子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的表演系,说“多亏当时老师让我演许三多,把我‘轴’的劲儿挖出来了”。
最实在的是“能上台”——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去省话剧院演小配角,比如去年有个学生演了《徽州往事》里的小丫头,虽然就三场戏,但站在专业舞台上面对观众,那种“被目光盯着”的感觉,比在教室里练一百次都管用。还有安徽大剧院的成果展,表现优异的学员能在那儿演自己的小品,台下坐着省话剧院的老导演,看完会跟你说“刚才你回头的眼神,比好多专业演员都有戏”——这种反馈比任何练习都能提升信心。
对了,他们还有研学展演、大师课堂这些福利——比如去年请了省话剧院的老院长来讲“如何演活农村角色”,好多学生听了之后,演《祝福》里的祥林嫂都有了不一样的感觉;还有经典剧目赏析,比如一起看《茶馆》,老师会暂停说“你看王利发擦桌子的时候,手指是弯的,这就是‘老掌柜’的习惯”——这些细节只有行业里的人能告诉你,比自己瞎琢磨管用多了。
其实艺考拼的不是“练了多久”,而是“练对了没”——你练的每一次镜头感、每一场小演出、每一次看录像改细节,到了考场上都是你的底气。安徽演艺这儿的好处就是把“练技巧”和“用技巧”绑在一起,老师不是光教你“怎么站”“怎么看镜头”,而是让你在舞台上、镜头前真刀真枪练,等你考上了回头看,会发现那些“自然”的状态,都是“练出来的本能”。
-
戏剧
戏剧工作坊 -
黄梅戏小班教学
戏剧工作坊 -
黄梅戏体验课
戏剧工作坊